晚唐浮生

孤獨麥客

歷史軍事

“哚!”壹枝羽箭破空飛來,釘在盧懷忠高舉著的牛皮圓盾上。
箭矢的力量很大,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五十壹章 下壹個熱點

晚唐浮生 by 孤獨麥客

2024-6-22 09:56

  “剛剪的春白羊毛,壹斤上30文、中25文、下20文。”
  “皮裘壹領,上直400文、次350文、下300文。”
  “紫熟綿綾壹尺,上直66文、次65文、下64文。”
  有詩雲“五月天山雪,無花只有寒”,五月都這樣,遑論四月。
  但在天山南簏的伊州,卻早已春暖花開,第壹波糧食都收割入庫了——事實上,整個新疆的氣候是多樣的,不能壹概而論,元宵節的時候,北疆暴雪連連,吐魯番、哈密卻已可以春播。
  伊州就是哈密,同樣處在壹個獨立的地理單元內:哈密盆地。
 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,這是個別樣版的吐魯番盆地。
  同樣是北高南低的地勢,同樣有壹個中央窪地沙爾湖,同樣修建了井渠灌溉農田。
  但自古以來,哈密人口就比吐魯番少,原因十分復雜。既與地勢、氣候有關,也與政治、歷史有關,很難說得清楚——
  史上乾隆四年,在大力移民之後,也只有9600口人,還不如兩漢隋唐時期。
  到了乾隆二十六年,增加到1.2萬余人。
  道光中期,近兩萬人。
  宣統初,又跌回1.3萬。
  當然,東疆、北疆還算好的,南疆更無奈。因為清廷執行嚴格的“漢回隔離”政策,禁止內地百姓移居南疆,使得當地全是“回鶻人”,這也為後來阿古柏之亂種下了因果。
  ……
  四月初壹,趙在慶來到了伊州。
  他今年就沒在家過年,“事業心”相當重,正月底就把他在敦煌雇傭的夫子聚攏了起來,帶著兩千余峰駱駝,拉了壹大批軍用器械,往高昌方向進發。
  如此拼命,背後的原因令人暖心:趙在慶急著找聖人恭(結)賀(賬)。
  “窮地方。”商隊老人還好,新加入的壹看這破破爛爛的土城,以及充滿羊糞味的狹窄街道,頓時大倒胃口,取笑道:“怕是與草原上的土城差不了多少。”
  “哪那麽多怪話?”有老人扇了他壹個耳脖子,隨後又神神秘秘地說道:“有半掩門子的娼家在羊圈旁賣,滿身騷味,妳去不去?”
  新人眼睛壹亮,道:“去!怎麽不去!要的就是這股騷味!胡姬哎,我還沒玩過。”
  “這就對了。”老人笑道:“就是壹個中途歇腳玩樂的地方,哪那麽講究?”
  商隊在此停留兩日,趙在慶給人放了壹天假,讓他們自己找樂子去。而他則前往刺史府拜會,給駙馬趙鳳帶來了許多在洛陽、長安才可能買到的商品。
  “聖人估計要下個月才會動身來伊州。”趙鳳第壹時間親手煮了壺茶,抿了幾口後,滿臉陶醉之色,片刻之後才睜開眼睛,說道。
  “為何要下個月?”趙在慶問道。
  “這話妳不該問,不過告訴妳也無妨。”趙鳳說道:“很簡單,等天山積雪融化,召見北庭諸將,部署作戰任務。完事後才會東歸。甚至於,他老人家還可能在高昌多留壹段時間,看看今年打草谷順不順利。”
  “原來如此。”趙在慶喃喃道。
  “怎麽?錢不夠用了?不是給過妳們壹批貨了麽?”趙鳳問道。
  他指的應該是聖人低價發了壹批雲南貨給趙氏、康氏、拓跋氏、諸葛氏四位大豪估,算是壹種變相補貼。
  “那批貨是賺了不少。”趙在慶苦笑道:“但家大業大的,開支也大。別的不說,我家在靈、涼、甘、肅、瓜、沙、伊、西八州各置倉庫,轉運糧草、器械、軍資,雇的人何止數千?雖說朝廷給運費,但那點錢怎麽夠?”
  “這麽說可就沒意思了啊。”趙鳳笑道:“妳們每至壹地,都大肆發賣貨物,賺得不少吧?就說城裏壹尺賣六十多錢的紫熟綿綾,就是妳們販來的吧?還有緋熟綿綾、益州半臂段、緋高布衫段等等。哦,對了,妳們回程的時候大概不會空著手吧?幾千裏都走過來了,會不帶點西域貨物?運到中原,可是天價哦。”
  趙鳳並沒有絲毫誇大。
  伊州普通百姓就罷了,稍微有點錢的,想要過點不壹樣的生活時,就得問這些商人買東西,就比如那些綾羅綢緞。
  趙在慶聽後,面色絲毫不變,繼續訴苦道:“西域給打成那副鬼樣子,哪來許多貨?再者,很多貨是從波斯、大食乃至天竺過來的啊。而今天竺貨倒是還有,波斯、大食貨卻斷斷續續,大受影響,且賣貨的人從波斯人、粟特人,變成了回鶻人(可薩回鶻),多轉了壹道手,賺頭就小了。”
  “妳說的這個倒也是實情。”趙鳳點了點頭,道:“放心,我聽聞聖人弄到了很多女奴,要低價發賣壹批給妳們四家。別紮堆在洛陽賣,往南走,乘船去揚州、蘇州、潤州、杭州,那裏做買賣的有錢人不少,或能賣上好價錢。”
  趙在慶心下壹喜,但還是有點愁眉苦臉的樣子。
  趙鳳瞟了他壹眼,道:“別藏著掖著了,說吧,什麽事?”
  “使君這裏有方便使用的荒地嗎?”趙在慶問道。
  “有肯定是有的,但妳問這個做什麽?”趙鳳奇道。
  “去歲聖人攻破疏勒,得王宮諸般寶貝,發賣予商徒,令其拿糧食來交割。”趙在慶說道:“有人覺得長途轉運糧食不劃算,於是召集了壹批鄉黨,在姑墨州偷偷找了壹處地,自己種糧,收獲後運到疏勒,賣給朝廷,大獲其利。”
  “這……”趙鳳壹聽有些驚訝,還能這麽玩?
  其實,歷史上清代西征時,很多商人就是這麽搞的。
  壹開始,他們也是長途運糧,沒想到這茬。
  但某天,有個“小機靈鬼”突然想通了,朝廷要的只是糧食,我從蘭州千裏運糧,人吃馬嚼,成本賊高,與其這般,不如去西邊找個地方,雇人種糧,結果大獲其利——其實,又何止商人種糧,左宗棠還鼓勵士兵找地方種糧,所得全部市價收購。
  當然,這種情況只能存在於朝廷拿真金白銀來買糧。如果他們想的是白嫖,那就沒戲了。
  清朝西征比較特殊,朝廷自己的運力主要拿來運軍事物資了。
  因為大量使用火器,後勤運輸任務激增,遠遠不是冷兵器時代能比的了。
  西方拿破侖時期,為了給壹支部隊提供後勤補給而準備了4500輛四輪馬車,其中2500輛是運送彈藥的,可見壹斑。
  但冷兵器時代,消耗就小多了。糧食之外,最大宗的消耗品是箭矢,可絕大部分箭矢是能夠重復利用的,且由士兵個人攜帶。
  高仙芝能帶著七萬軍隊在龜茲與怛羅斯之間來去自如,但火器部隊卻沒這麽簡單,這也是乾隆西征打光國庫的重要原因——他若還想著白嫖商人的糧食,那這仗幹脆別打了。
  “伊州不行,雖然還有荒地,但都有主了。”想了壹會後,趙鳳說道:“妳若覺得運糧麻煩,想要去西邊種糧,我覺得可以去北庭。”
  “北庭?”趙在慶有些驚訝,問道:“他們那邊也要打?我來伊州的路上,看到安東、豐州的府兵都回家了。”
  “府兵走了,符存審、王彥章、朱瑾等人沒走。”趙鳳說道:“遼東今年還會征調三千府兵西行,加入北庭行營,歸符存審指揮。六月之後,他們肯定會有大動作。”
  “那就去北庭。”趙在慶決定了,說道。
  趙鳳則若有所思。
  其實,朝廷向商人買糧只是壹時。攻占高昌、疏勒之後,把搶劫來的王宮、官員、富戶的財產發賣,隨後劫掠拔汗那,又得了壹筆橫財。但橫財終究是橫財,不是細水長流的穩定收入,消耗完畢之後,自然不會再買了。
  但這事——其實很有搞頭啊!
  趙鳳的腦袋高速運轉著,如果朝廷拿出壹部分錢,在洛陽支付給商人,讓他們帶好壹應必備物事到西域去種田,會不會更好?
  這樣種出來的糧食固然很貴,但總比傻乎乎地從靈州、涼州、蘭州運輸糧食便宜吧?他媽的便宜太多了好不好!
  當然,最便宜的還是軍屯,但這事嘛……
  第二便宜的是移民墾荒,然後收稅。但在移民前期,糧食以及其他物資的支出反而會急劇增大。
  所以,雇商人種糧還是存在好些年的賺頭的。
  趙鳳越想,思路越清晰。
  武夫們不願屯田是事實。那麽有沒有愛財之輩,願意種糧出售呢?要知道,軍屯的積極性很低,產量也不高,與自願完全是兩碼事。
  現在不是計較開支的時候,因為什麽都比數千裏運糧成本低,而且低很多。
  今年已是同光元年,河隴百姓要苦第三年了,三年之後,定然有些疲敝,需要緩壹緩。聖人如果還想大舉移民,勢必要有新辦法、新路子。
  想到此處,趙鳳已經決定,將所思整理出來上奏聖人,或能搏得聖眷。
  ……
  趙在慶離開州衙之後,很快出了城。
  他註意到城墻根附近多了很多百姓,風塵仆仆,而進城的時候還沒有。
  稍壹打聽,原來是來自河南、河北的新移民:鎮州、魏州、汴州、宋州百姓各兩百戶。這會正等待州府將他們分往各縣,定居墾荒。
  他聽趙鳳提過,伊州人煙稀少,剛剛來了壹批拔汗那工匠、中原手藝人、淮南亂兵家屬,加起來也才2300戶、11700余口人——剛剛恢復前唐年間的戶口。
  回到驛站之後,留守的商隊成員也在討論這件事。
  “移民規模小得可憐,完全不似遼東那般大開大合啊。”
  “說實話,就伊州的條件,它也就只吃得下這幾百戶人,多了不行。”
  “哈哈,窮地方,就這樣。”
  “說起來,聖人這些年壹直在死磕遼東,快二十年了吧?”
  “妳不說還想不起來,真有二十年嗎?唉,二十年前我還在撒尿和泥玩呢。”
  趙在慶聞言有些怔忡。
  花二十年時間,持之以恒地死磕壹個地方,聖人對遼東是真的執著。
  以趙在慶的認知,他覺得遼東應該沒人能翻得起大浪了。
  契丹人不行,渤海人不行,女真人也不行!
  那麽多不用朝廷花錢的驕兵悍將鎮守著,再過幾十年,儼然關外中原。
  說句大不敬的話,到夏朝末年,應該不會有胡人從遼東入關了。縱有,應該也是生活在苦寒之地,仍然保持著壹定戰鬥力的漢人軍隊——入關鎮壓“義軍”。
  對傳統漢地的認知應該更新了。
  而既然遼東不用朝廷再投入大本錢了,西域呢?會不會是新壹代的遼東?
  手段應該會有些不太壹樣吧,但以聖人對邊疆地區的執著來看,本質上應該是差不多的。
  有些人博古通今,自以為全知全能,提及聖人在遼東的布置,非常不屑,認為是大敗招,歷朝歷代的明君絕不會這麽做——不是做不到,而是不願意做。
  他們的核心論點是府兵應該放在眼皮子底下,蓋因朝廷控制力壹旦下降,威嚴掃地,這就是禍亂之源。
  但趙在慶覺得聖人的胸襟比他們都大。豈不聞“君子之澤,五世而斬”,白讀書了!
  前唐之時,從來沒有往西域主動強制大規模移民,要麽是發配罪人,要麽是招募軍士及其家屬,都是被動行為。
  是國力不足嗎?當然不是。武後修的洛陽明堂,都足夠安置十萬戶百姓去西域了。
  說穿了,還是他們不重視,下意識覺得那地方可以舍棄。
  反倒是西突厥被擊敗後,斛瑟羅可汗殘部七萬人從西域移民到中原,武後下令沿途州縣遞頓開支……
  西域應該是下壹個遼東,諸般買賣還是可以做得的。
  兩天之後的四月初三,趙在慶帶著補給完畢的隊伍西行,並於五月初抵達了高昌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