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户登录    注册新用户 关闭

找回密码

手机用户推荐选择

下载杏吧APP 看片更便捷

劉備的日常

熏香如風

歷史軍事

炊煙四起,黃狗亂吠,順著夕陽的余暉,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,呆坐在廊下的小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165章 天下至理

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

2021-11-6 18:53

  冰原及周遭,為羌人世代所居。故前漢時稱“羌中”。
  《史記》述秦疆域,“西至臨洮、羌中”,又記張騫從西域還,“欲從羌中歸,復為匈奴所得”,均此。
  今多為西王母國所轄。
  譬如鐘存羌,古羌多為母系氏族。西王母年得億萬門俸,重建母國,情理之中。切記,財能通神。
  大漢西境,薊王心牽二事。其壹,北匈奴西遷至奄蔡,立北烏伊列國。其二,斜驅西王母國,鑿穿“羌身毒道”。
  至於東境,便是遼西走廊,並大小遼澤,治水營城。
  時下心牽,自當是千裏稻作。
  督亢乃薊國龍興之地。東西掘鯉澱周遭,率先開鐮。沼澤沃壤,均產七石余。若非累有新田圩成,馴田未畢。薊國均產,當至七石。饒是如此,本季新谷,足破八億石。廣濟天下,仍有盈余。戶戶倉樓,當有積谷入倉。自國中釀造,皆取海外三登谷。薊谷終得積存。然若將自家倉樓裝滿,絕非壹年之功。即便家中單倉樓,亦可盛谷三萬石。均產六石計,壹頃稻,得三百石谷。便加海外寄田,均產十五石,壹頃稻,得七百五十石谷。欲裝滿三萬石,不吃不喝,仍足需三十載。
  先前不知,薊王何故造如此大倉。如今方知,只需稍加改造,加裝機關諸器,倉樓便可用於烘幹。除烘幹新谷,亦可用於熏蒸香腸、火腿,臘肉、禾鯉幹等。便是麻絲、羊毛、藥材、幹果、湩酪,亦無不可。
  薊國名產,種類繁多。壹季稻作,半年之期。余下節氣,薊人可按部就班,制備名產。除坊市內大型作坊,集中產出。薊國半數名產,皆出自各家各戶。可自行販賣,亦可轉賣市中豪商,亦或承接工坊券書,如約定制,不壹而足。薊人富足,可見壹斑。
  立冬前後,薊國上下,皆為稻收奔忙。無有例外。
  便是朝會,亦暫且擱置。凡有要務,皆由左右國相,入宮通稟。薊王或乾綱獨斷,或專開朝會,集思廣益。必有良策出。
  今季,亦如先例。
  掘鯉澱屜舟往來,分波逐浪。為不擾民,三足踆烏,乘夜起航,沿千裏薊國渠,駛往文安縣。文安亦曾為大澤。兩漢之交,海水倒灌。文安西通掘鯉澱,北連雍奴藪,千裏水澤,汪洋接海。其後二百年,與二處大澤,漸行漸遠,終是分離。境內滏水、高陽水、滹沱、泒水等,諸水交匯,散為大澤。徑百二十裏。猶過督亢二十裏。
  如今。枝津故瀆,皆成縱橫水網。支渠四通,無垠稻浪。文安舊縣,橫豎七裏,舊貌新顏。境內新築城邑,遷百萬黑山眾安居。圩田大成,物阜民豐。富足堪比督亢秋成。
  安居樂業,守望相助。黑山、白波,並五湖四海,各地流民,早與薊人無異。
  “倉廩實而知禮節,衣食足而知榮辱”。士大夫飽食無憂,方能憂國憂民。
  天下至理,莫過如此。
  少時,宗祠大考,劉備言,不患寡,只患不均。
  《列子·湯問》:“均,天下之至理也,連於形物亦然。均發均縣,輕重而發絕,發不均也。均也,其絕也,莫絕。”
  意思是說,均衡,乃天下之至理。世間之物,盡皆如此。譬如,壹根頭發若受力均勻,那麽即便用其懸掛重物,亦不會輕易斷絕;若受力不勻,既使懸物再輕,亦會斷絕。
  列子所言,“均發均懸”,待長大,薊王才漸漸頓悟。除去均田、均產,均律、均法,亦是天下至理。
  編戶齊民,與二十等爵之公士,無論田宅、妻妾、牛馬、機關器,皆有大不均。然循《薊法》,二十等爵,薊人皆可匹配。只需誠實守信,不短稅賦。凡我國人,皆有晉升之路。雖入籍有早晚,然早晚為爵民。此,亦是均發均懸。
  此便是所謂,“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”。
  甘後,寧貴人,華貴人等,九位新婦。伴君身側。舟行千裏國渠。歡喜之情,油然而生,溢於言表。
  正如先帝,雖貴為天子,富有四海,然卻不覺富足。甘後久居深宮,別居西園。雖斂財無數,卻難言歸屬。如今嫁入薊王家。千裏國土,四百城港。水天壹色,無垠稻海。皆為我家所有。焉能不喜不自禁。
  封建時代,擁有土地的滿足感,無與倫比,無可替代。
  “春種壹粒粟,秋收萬顆子”。便是農耕文明,最大的收獲。
  薊人富甲壹方。僦船四海,車行九州。獲利之豐,遠超種田。然每逢稻作時節,薊人悉數返鄉,忙於稻作。皆是千百年來,深入骨髓,農耕文明的沈積。又歷久彌香,醞釀出壹碗鄉愁。
  “獨在異鄉為異客”,“遍插茱萸少壹人”。
  船宮爵室,三面清鋼琉璃壁前。
  薊王舉千裏鏡遠眺。繁忙稻收,盡收眼底。
  甘後、寧貴人、華貴人,伴駕左右。余下六美人,陪坐榻上。美眸流轉,顧盼生姿。
  見李真多,欲言又止。鄭天生遂問:“何故無言?”
  李真多這便言道:“侍寢多日,有喜否?”
  果然。凡入薊王家門,為夫君誕下子嗣,便是八百年女仙,亦不可免俗。
  “何其急也。”鄭天生,風華絕代,宜喜宜嗔。與先前孤兒寡母,雲泥之別。
  話說鄭天生子鄧芝,年過七旬,封候拜將,親征涪陵。至玄猿緣山。芝性好弩,見猿抱子在樹上,引弩射之,中猿母,其子為拔箭,以木葉塞創。芝乃嘆息,投弩水中,自知當死。嘆曰:“嘻,吾違物之性,其將死矣!”
  自知死期,不愧有仙門之母。
  程環掩口笑道:“姐姐毋憂。夫君臨幸,尚不足月。便種珠胎,亦無覺也。”
  張姜子柔聲勸道:“妳我斷絕紅塵,自出家門。與山泉為伴,日月為伍。寒暑易節,久不食人煙。人倫不繼,亦是常情使然。”
  李真多笑嘆:“不料妳等,皆已看淡。”
  程璇悄聲道:“聞烏桓蓮妃,婚後亦無所出。乃華國老,獻良方解困。”
  “良方何在。”眾美人,異口同聲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