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備的日常

熏香如風

歷史軍事

炊煙四起,黃狗亂吠,順著夕陽的余暉,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,呆坐在廊下的小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146章 壹鍋真味

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

2021-11-6 18:53

  天街酒壚,門庭若市,初上華燈。
  所幸先前已命人定好包房。若臨時起意,匆匆而至,壹席難覓。
  天街酒壚,非只沽酒。毋論三五好友,相約小酌。亦或是家有喜事,大宴賓客。客舍、酒壚,乃至邸舍、湯池,皆可承辦。雖各有側重,然皆可烹制壹席美味。
  時下風靡國中,便是“真味爐”。此爐出自薊王宮,無極殿。
  時人行分餐制。謂“眾口難調”。尤其薊王宮妃,出身天南海北。故薊王於無極殿中,陳列各地美食。但憑所取。為防美味佳肴久置成殘羹冷炙。故皆以赤金染器盛放。
  染,蘸也。染器,便是盛裝蘸料之器。
  結構可分三部:主體為炭爐,下托炭灰承盤,上置活動染杯。類後世小火鍋,可為美食保溫。正所謂“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”。為取用方便,謹防燙傷,染器耳杯,橫置長柄。為過濾渣滓,耳杯居中置箅(bì)子(濾網),可謂匠心獨運。
  話說,自先秦及兩漢,烹飪之法,多為烹煮、炮烤兩種。“濡法”制肉食,時下較常見。
  濡肉之法:先白煮肉熟,再蘸調料加味。
  染杯中所盛,便是調味用醬汁。與後世蘸料,多為冷料不同。時人慣用燙料。須用染爐為蘸料加溫。正因乃是蘸器,故染器體量皆小。染杯,與時人飲酒之耳杯,大同小異。整套染爐全器,自上而下,高亦不過半尺之間。十分精巧。如此設計,正與時下進餐,壹人壹案,相匹配。宴飲時,壹人壹爐,隨吃隨“染”。
  然宮中赤金染爐,非只盛蘸料,多為正餐主食。故器型頗大,與釜相若。將山珍海味,匯聚壹爐。便是“真味爐”。
  乃取“此中有真味”之意。
  就餐之法,可比後世火鍋。
  包房內,正是圓形無極座。真味爐居中放置。
  早在眾人入席前。便有好婦,提前將各色菜品,逐壹呈上。待赤金釜肚,燒至微燙,均勻塗抹牛油。再將四季時蔬,如幹角豆、筍衣、冬葵等,鋪滿鍋底,上疊鴨肉、魚肚、海參、蹄膀、雞塊、火腿等,山珍海味。層層鋪疊,直至滿釜。覆赤金釜蓋,大火猛燉至滾沸。稍後釜底抽薪,換用溫火慢燉。期間,好婦不時用勺,取高湯自上而下澆入,以滲其味。
  待眾人來時,壹爐真味已烹畢。釜中美食,油而不膩、爛而不化。鮮香味美,壹應俱全。
  好婦巧笑如花,轉動無極案。素手調羹,為眾人分餐。
  眾人皆食之有真味。唯獨馬鈞,凝望真味爐,暗自出神。
  司馬仲達,正欲出聲相喚。卻被龐統所止。
  眾好友,順目壹觀。只見赤金釜蓋,居中蟠龍首柄,口中琉璃珠,被蒸汽所驅,旋轉不息。好似龍吐珠。此機關,乃薊王所創。作用類後世壓力鍋之泄氣閥。釜中氣壓過大時,便會將蟠龍口中琉璃珠頂起,蒸汽溢出。
  “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曰:‘積陽之熱氣生火,火氣之精者為日。’”龐統試言道:“熱氣可驅物乎?”
  此話正中下懷。馬鈞輕輕頷首:“熱氣可驅。”
  在座之人,皆是明日人傑。龐統、馬鈞。壹問壹答。眾人,皆有所悟。
  諸葛亮言道:“火鴉燈,許正是此因。”
  周瑜乃薊王小師弟。與鹽府大夏令劉曄,素親近。劉曄曾造霹靂車,大風車。身兼墨門奇術。更加大師兄劉備,手繪神鬼圖板,更不遑多讓。周瑜耳濡目染,亦通墨門機關術。
  電光石火,這便言道:“琉璃珠,換鐵丸,可乎?”
  司馬仲達搖頭:“破壁丸,千鈞之重。豈是區區熱氣能驅。”
  不料周郎之意,馬鈞已盡知:“毋需千鈞,便如琉璃珠這般大小,足矣。”
  司馬仲達,素不喜機關。自無從會其意。
  諸葛亮這便為其釋意:“好比,袖箭換袖丸。”
  “袖箭換袖丸……”司馬懿,若有所思。
  馬鈞又道:“水轉變氣轉,可乎?”
  “未可知也。”周瑜壹時,神遊天外。
  薊王此時若在,必然慨嘆。不料火槍尚未出現,氣槍已露端倪。
  蒸汽時代?
  嗯,蒸汽時代。
  話說,薊王盡取北天竺,三登沃土。廣袤千五百萬裏,有民千五百萬余。且世代為奴,深諳稻作。只需稍作點撥,操作稻作機關器。事半而功倍。不出三載,圩田大成。
  到時,糧谷食之不盡。薊王欲大興釀酒。而後蒸餾酒精。動植物油脂,不足為用。石油又未曾開采提煉前。酒精為燃料。許是壹條捷徑。即便技藝所限,不能出內燃機關器。
  只需酒精噴燈造畢,蒸汽用之不竭。再加鼓風石炭,高爐煉鋼工藝,日臻完備。鋼鐵產量,再無掣肘。
  封建時代,鋼鐵稱雄。
  那時,薊國百萬鋼鐵洪流,還有何人能當。
  先不急。
  薊國都,西宮,增成殿。
  “拜見王太後,義王太後。”中書令趙娥,入宮覲見。
  “中書令免禮,賜座。”三王太後,撤簾相見。
  “謝太後。”趙娥稱謝落座。
  “九九重陽至矣。王上恐不及歸。”王太後問道:“致仕之期,當如何?”
  “回稟太後,荀仆射,足可升任。”趙娥心意已決。
  “如此,也罷。”王太後遂言道:“可先致仕,再入我家門。”
  趙娥深謝不提。
  “滕從何人?”二義王太後笑問。
  “循(薊)宮儀,當擇仙門。”茲事體大,趙娥尚未決斷。
  三義王太後,遂告知詳情:“九九重陽,西王母亦遣使來。傳語曰,再擇墉宮玉女數人為媵。”
  趙娥這便心領神會:“必是因馬鳴大士東渡。西王母恐佛門大興。”
  “諸國老,亦如此想。”王太後言道:“中書令,意下如何。”
  “臣,無異議。”趙娥據實相告:“西王母,橫亙昆侖。東女國,又據南下之路。與賜支都護府相接。宜當羈縻,不可輕視。”
  “兩位國相。亦如此言。”王太後笑道:“王上傳書,上元、雲華二妃,皆有身孕。”
  趙娥聞言亦喜:“如此可證,仙門之婦,亦不斷人倫。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