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備的日常

熏香如風

歷史軍事

炊煙四起,黃狗亂吠,順著夕陽的余暉,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,呆坐在廊下的小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144章 天下名巧

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

2021-11-6 18:53

  先前,樓桑寢肆有前後二院。
  前院重樓巍峨,後院排設工房。堆積麻絲、生牛皮之倉房,熬制牛膠之膠房,壓制麻墊之碾房,縫制墊面裏襯之繡房等。
  後起“回”字,四面重樓。中庭叠石魚池,曲徑通幽,另建園囿。寢肆遂改為薊王家邸(舍)。隸屬少府,專掌王室,通商互市。
  寢肆主事,改為邸丞。壹幹人等,皆為邸吏。由工升吏,皆大歡喜。
  繡樓位於東樓。薊國技藝最佳之縫人、女工,皆受聘少府,為王宮織造。
  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”。王宮禦賜百官,四季朝服,皆出繡樓。
  百二十躡織機,便居中置於各機房之內。
  時下織綾機,後世稱“多綜多躡提花機”。
  提花機,又稱花機、花機子。為華夏古代織造機械,最高成就。直到十八世紀末,仍領先世界。
  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,出土原始織機,稱“踞機”或“腰機”。距今已有六千余載。乃現代織布機之始祖。據信,最遲殷商時,華夏先人,已能織提花“綺”。周時,已能織多色提花錦。
  提花機,能分別升降各根經紗之機構,稱“綜”。用來驅動綜框之踏板,稱“躡”。
  壹躡控壹綜。故“五十綜者五十躡,六十綜者六十躡”。
  因花紋復雜程度不同。“綜”、“躡”數目,亦不盡相同。後世統稱為“多綜多躡提花機”。最遲,戰國時已出現。
  通常而言。兩片綜框,僅能織平紋。三、四片綜框,可織斜紋。五片以上,方能織緞紋。薊國散花綾,“機用壹百二十躡”。足見花紋精美。無怪壹匹萬錢。
  須知。提花織技中,最難掌握,便是“結花本”。所謂花本,便是將設計紋樣,分拆成壹根根經紗,再比照織綾機工作原理,編制成壹整套織造方法。
  《天工開物》有載:“凡工匠結花本者,心計最精巧。畫師先畫何等花色於紙上,結本者以絲線隨畫量度,算計分寸杪忽(極小)而結成之,張懸花樓之上。”
  即是說,織工若想把設計好的圖案,原樣復刻在織物上,便需依照圖案,編撰出全套織造步驟。依次踏躡,上下提綜。使千絲萬縷,縱橫編織,無有差池。匠心獨運,足見壹斑。
  若不能理解。不妨反其道而行之。將已織成散花綾,抽絲剝繭。每壹根彩絲,應位於何處。經緯幾何,皆需由織工,提前編撰成冊。此冊,便喚作“花本”。
  再循花本,逐次踩踏百二十躡。編織千絲萬縷。復雜程度,可想而知。
  正如眼前這般。
  百二十躡織機,四四方方,巨大機體。四女工,各居壹面。東南西北,依次踏躡。躡板排列如琴鍵。壹面三十躡,編號從壹至三十。東(面)女(工)踏壹,西女踏十,南女踏七,北女踏九。此為壹輪。而後再變換躡板,或三七二壹,或四九三六。如此周而復始。女工織錦,好比合奏壹曲。配合默契,無有差池。
  觀女工織綾。當真可謂“差之毫厘,謬以千裏”。壹步錯,步步錯。
  步步驚心,如何才能提高效率。
  馬鈞廢寢忘食,鉆研多日,漸有心得。
  改進之法,無非減人,少躡。
  如能將百二十躡,減為九十躡,三人可織。減為六十躡,二人可織。減為三十躡,壹人可織。
  然,如何才能減躡。
  樓桑將作寺,機關署,精舍。
  馬鈞正苦思冥想。忽聞好友來訪。
  “德衡。”
  “孔明。”
  二人落座,諸葛亮笑道:“聞德衡,爵升三等,故來相賀。”
  須知,壹等爵位,作價十億鈔。連升三爵,非大功不可得。時至今日,薊國千萬之眾,唯豪商田韶,因販飛雲連升三爵。稍後,雖又販蓋海、翥鳳,卻次減壹等。
  聞西林少年,亦連升三爵。舉國震動。
  諸葛亮亦喜機關術。常往來將作寺,故與馬鈞相識。壹來二回,遂成好友。
  好友當面,馬鈞亦不做遮掩:“主公殊遇,另賜宅壹座。”
  諸葛亮笑道:“何不使人傳書,舉家遷來。”
  “我亦有此意。”馬鈞言道:“奈何,織機尚未造畢。”
  “可是王上敕令。”諸葛亮這便了然。
  “正是。”馬鈞遂將前後諸情,娓娓道來。又取手繪圖卷相示。
  諸葛亮細觀後,這便言道:“何處難為?”
  “五十綜,五十躡;六十綜,六十躡。故有壹綜,必置壹躡。不去綜,如何減躡。”馬鈞吐露心中所惑。
  “減躡,不減綜。”諸葛亮,亦知關竅所在。
  諸葛亮,才智機辨,千載難逢,萬中無壹。自不在馬鈞之下。二人苦思良久,忽聞諸葛孔明問道:“散花綾有幾色?”
  聞此問。馬鈞好似醍醐灌頂,靈光乍現。
  “多謝孔明!”
  謂壹通百通。馬鈞奮筆疾書,新式織機,躍然紙上。
  諸葛亮從旁觀之,不由欣然壹笑。
  原理不復雜。從不同顏色之經紗著手,散花綾所需絲線,不出十種。只需將十余色經紗,編織軌跡,安排妥當。足可織成散花綾。
  在諸葛孔明,相助下。
  馬鈞,終於完成新式織機:十二躡束綜提花機。
  將百二十躡提花機,改成十二綾躡,采用“束綜提花法”。稱“束綜提花機”。分為上下兩層。織造時,壹工高跨機頂專管提花,稱“挽花工”,壹工居下司織,稱“投梭工”。兩女工,密切合作,不日便已遊刃有余。
  稍後,馬鈞還為投梭工與挽花工,編撰口訣。互依節拍,協調操機:拉牽、踏綜、投梭、打緯,邊唱邊織。“穿綜帶經,隨其尺寸度數,提起衢腳,梭過之後,居然花現。”
  因新式束綜織機,置於繡樓上下兩重之內。
  故俗稱“大花樓機”。即“花樓紋織機”。
  大花樓機,造成之日。薊王家邸,人山人海。
  但見,壹女坐於樓上,循懸掛於花樓之花本,拽提腳子線(經線稱‘腳子線’,緯線稱‘耳子線’),束綜提花,另有壹女工,坐於樓下機前,投梭織花。
  壹經壹緯,循環往復。“方圓綺錯,極妙奇窮”。散花綾,呼之欲出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